斗茶始于唐代,创造于出产贡茶闻名于世的建州茶乡,是新茶制成后,茶农评比新茶品序的一项比赛活动。有比技巧、斗输赢的特点,富有趣味性。—青岛红叶谷茶艺老师介绍一场斗茶的胜败,犹如现今一场球赛的胜败,为广大观众所关注。因此,唐称“茗战”,宋称"斗茶”。
决定斗茶胜负的标准,一是汤色。即茶水的颜色。标准是以纯白为上。青白、灰白、黄白,则等而下之。色纯白,表明茶质鲜嫩,蒸时火候恰到好处,色偏青,表明蒸时火候不足;色泛灰,是蒸时火候太老;色泛黄,则采制不及时;色泛红,是烘焙火候过了头。
汤花,即指汤面泛起的泡沫。决定汤花的优劣也有二条标准:第一是汤花的色泽。因汤花的色泽与汤色是密切相关的,因此,汤花的色泽也是以鲜白为上;第二是汤花泛起后,水痕出现的早晚。早者为负,晚者为胜。如果茶末研碾细腻,点汤、击拂恰到好处,汤花匀细,有若“冷粥面”,就可以紧咬盏沿,久聚不散。这种最佳效果,名曰“咬盏”。反之,汤花泛起,不能咬盏,会很快散开。汤花一散,汤与盏相接的地方就露出“水痕”。因此,水痕出现的早晚,就成为决定汤花优劣的依据。
—青岛红叶谷茶艺老师介绍斗茶,多为两人,三斗二胜,计算胜负的术语叫“相差几水”。
重庆茶艺师培训班为您讲解:中国茶文化之斗茶——重庆信睦文化传媒
63-围观宋人“斗茶”
宋人斗茶,又称“茗战”、“点茶”,宋代斗茶的主要内容是集体品评调茶技术和茶叶品质优劣的一种形式。
随着民间饮茶之风的盛行,斗茶在民间普及。文人们也不甘落后,在书斋里、亭园中也以茶相较量。最后连皇帝也参加了斗茶行列,宋徽宗赵佶亲自与群臣斗茶,把大家都斗败了才痛快。
先说说斗茶到底是怎么在斗。《茶录》中提到:"凡欲点茶,先须熁盏令热,冷则茶不浮。""钞茶先注汤,调令极匀,又添注入,环回击拂,汤上盏可四分则止,视其面色鲜白着盏无水痕为绝佳,建安斗试,以水痕先没者为负,耐久者为胜。"
首先,要有个茶饼,然后呢:
一、炙茶
先将茶饼"以沸汤渍之",刮去膏油,然后用微火炙干。新茶一般不炙。
二、碾茶
用干净的纸包裹,槌碎,然后碾细。若过夜,则色昏。
三、罗茶
把碾好的细木过筛,筛上粗末再碾、再罗。
四、烘盏
凡是点茶,必须先烘盏使之热。如果盏冷,茶就浮不起来。
五、点茶
先投茶,然后注汤,调成膏状。(至于投茶量,据唐苏《十六汤品》载一般"一瓯之茗,多不过二钱",按晚唐一钱重约为今四克换算,二钱约为八克,这是很浓的。),第一汤沿盏壁注水,不要让水触到茶,先搅动茶膏,渐渐加力击拂,手轻筅重。
第二汤从茶面上注水,先绕茶面注入一周,然后再急注,用力击拂,茶面上升起层层细泡。
第三汤时注水要多,击拂要轻而匀。第四汤注水要少,搅动稍慢。第五汤稍快一些,搅动匀而透彻。第六汤用筅轻轻拂动乳点。第七汤分出轻清重浊,茶液稀稠适中,就可以停止拂动。
六、品评,也就是决定斗茶胜负的标准
一比茶汤表面的色泽与均匀程度,汤花越白越厚越好。二比汤花与盏内壁相接处出现水痕的快慢,汤花紧贴盏壁不散退叫"咬盏",汤花散退后在盏壁留下水痕叫"云脚散",为了延长"咬盏"时间,茶人必须掌握高超的点茶技巧,使茶与水交融似乳。谁先出现水痕便输了"一水",比赛规则一般是三局二胜。两条标准以第二条更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