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茶艺培训

南京茶艺培训

茶树生长的生态条件

茶树生育所需要的主要生态条件是光能、热量、水分和土壤等。《一之源》中所述及的“地”、“野者”和“园者”、“阳崖阴林”和“阴山坡谷”,都是茶树生育的一些生态条件的直观表达方式。


首先,《茶经》提出了“地”,所谓“地”即指土壤。《茶经》把植茶土壤分成上、中、下三等,并以烂石为上,砾壤为中,黄土为下。在唐以后的茶书中,附和《茶经》说法的较多,否定的甚少。如明程用宾《茶录》、明张大复《梅花草堂笔谈》、清陈鉴《虎丘茶经注补》,清陆廷灿《续茶经》,都引述或发展了《茶经》的提法。只有明代罗廪的《茶解》和张源的《茶录》提出了不同的看法,或说“恐不然”,或说“产谷中者为上,竹下者次之,烂石者又次之,黄砂中者又次之”。


土壤是茶树生长的自然基地,它的基本特征是具有肥力。茶树生长所需的养料和水分,都是从土壤中取得的。因此,土壤的理化性质(包括土壤的保肥供性能、土壤的酸碱性和土壤的结构和适耕性),都关系到茶树的生长。


土壤是由岩石变化而来的,先是岩石经各种风化作用而变成母质,再由成土母质在生物为主导因素的各种自然因素(包括生物、母质、气候、地形)的综合作用下,随着时间的推移,演变成具有肥力的各种土壤。


《茶经》中所用的土壤名称,很难用现代土壤名词正确地表达出来,因而也难以作出恰如其分的判断。但从字面上看,“烂石”显然是指风化比较完全的土壤,也可以说是现在茶区群众所谓的生土,这种壤土,适于茶树生长发育;“砾壤”是指含砂粒多、粘性小时砂质土壤;至于“黄土”,可以认为是一种质地粘重,结构差的土壤。


由于土壤是由矿物质、有机质、水分(土壤溶液)、空气、土壤生物(包括微生物)等物质所组成的。因此,要正确地理解“烂石”和“砾壤”的含义以及陆羽何以分别称之为“上者”和“中者”,这除了应考虑土壤中粗细不同的矿物质颗粒,更重要的还应考虑其有机质和土壤生物的含量,也就是含有机质和土壤生物多的,可以理解为陆羽所说的土壤中的“上者”,少于“烂石”含量的“砾壤”,可以理解为他所说的“中者”,含量更低的“黄土”,则称为“下者”。


其次,《茶经》谈到的另一生态条件是光,主要包括日照、气温、空气湿度和地形等几个方面。茶园的小气候环境条件,对茶树的生长和茶叶品质都有密切关系。《茶经》所说的在“阳崖阴林”和“阴山坡谷”两种不同的自然条件下生长的茶树的品质问题,在宋、明两代的茶叶的著述中多有论述。或说:“茶宜高山之阴,而喜日阳之早。”(见宋宋子安《东溪试茶录》)或说:“其山(指建安北苑的山)多带砂石,而号佳品者,皆在山南,盖得朝阳之和者也。”(见宋黄儒《品茶要录》)或说:“植产之地,崖必阳,圃必阴。盖石之性寒,其叶抑以瘠,其味疏以薄,必资阳和以发之;土之性敷,其叶疏以暴,其味强以肆,必资阴荫以节之。阴阳相济,则茶之滋长得其宜。”(见宋赵佶《大观茶论》)或说:“钱塘诸山,产茶甚多,南山尽佳,北山稍劣。”(见明许次纾《茶疏》)或说:“茶地南向为佳。向阴者遂劣。故一山之中,美恶不相悬也。”(见明罗廪《茶解》)还有:“产茶处,山之夕阳胜于朝阳,庙后山西向,故称佳。总不如洞山南向,受阳气特专,称仙品。”茶产平地,受土气多,故其质浊。芥茗产于高山,浑是风露清虚之气,故为可尚。(见明熊明遇《罗齐茶记》)。


“阳崖阴林”四个字的含义很广,它明确指出:茶树适宜于向阳山坡有树木荫蔽的生态环境。由于茶树起源于我国西南地区的深山密林中,在人工栽培前,它和亚热带森林植物杂生在一起,并被较高大的树木所荫蔽,在漫射光多的条件下生育,形成了耐荫的习性。植物是通过光合作用从太阳辐射能取得其生育所必需的能量的,光照是植物叶片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养分必不可少的条件。各种植物的生长发育都需要一定的光照。光照强度,影响光合作用的进程,光照条件的改变,给有机体的生化变化带来深刻的影响,这是关系到茶叶的产量和品质的问题。遮阴就是根据光对茶树有机体的影响而进行的农业技术措施。在日照强烈的地方,在茶园梯坎和主要道路两旁适当地栽种一些遮阴树,以减少直射光,使遮光度达到适合茶树生长对光的要求,这是必要的。因此,“阳崖阴林”是符合茶树生长的生态环境的。


第三,《茶经》所提到的又一生态条件是地形。《茶经》所说的“野者上,园者次”,可以有两种理解:一种是野生的茶叶品质好,茶园里培育的较差;另一种是生长在山野里的品质好,生长在园地里的较差。前者是从栽培管理来看的,后者是从地形来看的。但不论从何种角度理解,这两句话是符合当时客观实际的,因为当时的栽培技术,包括茶地规划、园地开垦、茶树种植和茶园管理等方面的技术都还较落后。“园者”不如“野者”的情况,在中草药生长中是常见的。而且,陆羽有入山采制野生茶的爱好,有时几天野宿不归。他的友人皇甫冉、皇甫曾兄弟(丹阳人,丹阳在今江苏省,陆羽在安史之乱由湖北竞陵过江后,投依皇甫冉,同时结识了皇甫曾)都曾有诗记述了他入山采茶的情况。如皇甫冉在《送陆鸿渐栖霞寺采茶》诗中,说他采茶之时,“远远上层崖”,“时宿野人家”;又如皇甫曾在《送陆鸿渐山人采茶回》诗中,也说他“采摘知深处,烟霞羡独行”。所以,“野者上,园者次”的说法,与陆羽当时采制野生茶的实践不无关系。


“野者上,园者次”,同时说明了地形与品质的关系。野牛茶多生长在高山、深山;而人工种植的茶园大多在低山或坡地。我国历代文献中所记述的名茶,很多都是出在高山。如五代蜀毛文锡在他所著的《茶谱》中所列的名茶,其中一再提到的“蒙、顶茶”,最名贵的是中顶的产品,而这个地方“草木繁密……人迹罕到”。又如至今还驰名国内外的福建的“武夷岩茶”,安徽的“祁门红茶”、“黄山毛峰”,江西的“庐山云雾”,云南的“滇红”和“普洱”等名茶,以及国外斯里兰卡的“乌发红茶”,印度的“大吉岭红茶”等,都是产于高山的优质茶。所以,我国历来就有“高山云雾孕好茶”的谚语。目前,云南、贵州、四川、广西、广东等省区的高原和山地出产的红细茶,其品质可与印度和斯里兰卡的上等红茶媲美,如再能在品种和制造方面继续加以改进,则在不久的将来,在品质或售价上,都应超出印、斯高级产品之上。这又为上述谚语提供了新的证据。


高山出名茶,主要由于高山云雾多,漫射光多,湿度大,有的是昼夜温差大等等,有利于茶叶有效物质的积累,特别是芳香物质的积累。总的来说,这是环境条件综合影响的结果。但并非所有高山都能生长出好茶,也不是山越高茶长得越好,主要是山区的小气候和土壤的理化性质决定的。

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如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328227411@qq.com尊重原创 立志弘扬传播茶文化 天外茶客精选优质自媒体文章,文中所述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天外茶客立场。不承担任何责任

cache
Processed in 0.011663 Second.